伊朗空军现代化转向苏-35,中国歼-10CE为何落选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24    点击次数:66

中东天空再起风云!伊朗革命卫队正式确认接收俄制苏-35战斗机,中国歼-10CE意外出局。这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贸博弈背后,折射出怎样的地缘政治角力?

持续两年的伊朗空军换装悬念终于揭晓。当地时间5月22日,伊朗革命卫队航空部队指挥官阿里·沙德马尼公开证实,俄罗斯已启动向伊朗交付苏-35战斗机的进程。这一官宣标志着备受关注的歼-10CE竞标案正式落幕,同时也引发外界对中东军力格局演变的新一轮讨论。

根据德国《明镜周刊》披露的细节,俄伊双方早在2023年便达成初步协议,首批25架苏-35的交付工作将在未来18个月内完成。若后续追加订单顺利执行,伊朗空军最终可能列装50架该型战机。尽管莫斯科与德黑兰均未透露具体交易金额,但参考埃及此前采购26架苏-35的26亿美元合同,外界估算此次军售总价或突破50亿美元。

中国军事观察家指出,伊朗选择苏-35的核心逻辑在于装备体系惯性。作为长期使用俄制米格-29、苏-24等战机的国家,伊朗空军在维护体系、弹药储备、人员培训方面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。苏-35配备的AL-41F1S发动机与现役米格-29的RD-33系列存在技术延续性,相较之下,采用WS-10B涡扇发动机的歼-10CE需要重建整套保障系统。此外,苏-35超过3500公里的作战半径与12个武器挂架的设计,更契合伊朗"国土纵深大、强调远程打击"的国防需求。

地缘政治考量则是另一关键因素。中国近年来通过促成沙特-伊朗和解协议,在中东建立起以沙特为核心的逊尼派国家合作网络。向伊朗出口歼-10CE这类进攻性武器,可能引发沙特等传统伙伴的战略疑虑。特别是在伊朗国内存在亲西方势力、政局稳定性存疑的背景下,北京显然不愿因军贸合作打破苦心经营的中东平衡。这种审慎态度在2016年联合国对伊武器禁运解除时便已显现——尽管伊朗多次表达采购意愿,中国始终未将其列入军售优先名单。

值得关注的是,伊朗空军现代化进程并未止步于四代机。多位匿名消息人士透露,德黑兰正密切关注中俄五代机发展动态,特别是沈飞研制的歼-35隐身战机。这款采用双发设计、具备舰载能力的五代机,理论上能够满足伊朗对重型战机的偏好。但军事专家普遍认为,即便歼-35未来开放出口,伊朗获得优先采购权的可能性极低。考虑到中东已有阿联酋采购F-35的先例,中国若向伊朗提供隐身战机,不仅将面临美国"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"(CAATSA)的强力反制,更可能激化地区军备竞赛。

歼-10CE的出口前景虽在伊朗遇挫,但其技术优势仍获国际认可。该机配备的KLJ-7A有源相控阵雷达、PL-15E超远程空空导弹及全套国产航电系统,整体性能达到四代半战机标准。尽管埃及、刚果等国的采购传闻尚未证实,但巴基斯坦空军已列装36架歼-10CE并形成战斗力,这为后续市场开拓提供了重要背书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2023年迪拜航展上首次公开歼-10CE的模块化升级方案,未来可通过换装推力矢量发动机、智能蒙皮技术持续提升竞争力。

中东军贸市场向来是大国博弈的缩影。伊朗此次采购苏-35,既是对西方封锁的突围,也是对中俄战略协作的考验。对于中国而言,如何在维护地区稳定与拓展装备出口间寻求平衡,将成为未来中东战略的重要课题。随着歼-35、隐形无人机等新一代装备陆续亮相,中国军工企业的"出海"之路或将面临更复杂的政治与技术挑战。